3大关键维度,看民俗文化如何融入党建活动策划
- 04-03
- 04-03
- 04-03
- 04-03
- 04-03
- 03-27
- 03-26
- 03-26
- 03-26
- 03-19
- 03-19
- 03-19
在新时代党建工作进程中,把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其中,不仅能够增强党员的文化认同感,更能让组织生活变得“接地气、有活力”。接下来,本文将结合多地实践经验,从资源挖掘、形式创新、成果转化这三个维度,深度解析民俗文化与党建活动的融合路径。
深挖民俗资源,筑牢文化根基
1.构建民俗文化“资源库”
联合文化部门以及非遗传承人,系统地梳理本地特色资源。这里面包含传统节庆,像清明祭祖、端午龙舟;手工艺方面,有剪纸、蜡染;民间艺术诸如戏曲、舞蹈等,最终形成详细的文化清单。例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,通过走访陈望道故居以及非遗传承人,整理出红色名人故事和传统技艺名录,为党建活动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素材。
建立“党建+民俗”共建机制,携手博物馆、文化馆等机构,将民俗展馆、古村落转变为党员教育基地。就像广西龙胜广南村,以侗族火塘文化为核心,打造出兼具议事与教育功能的“火塘聚落”,成为党群活动的全新阵地。
2.提炼文化精神内核
从民俗中挖掘那些与党建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元素。例如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家国情怀,像清明节对先烈的缅怀;手工艺背后体现的工匠精神,如竹编、木雕;乡规民约里的廉政智慧,像宗族家训。贵州锦屏县隆里乡就将侗族“合约文化”转化为党员议事规则,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创新。
创新活动形式,实现“双向赋能”
1.沉浸式体验,让文化“活起来”
技艺传承实践:组织党员参与非遗制作。比如山西介休市邀请剪纸、面塑传承人现场教学,让党员在创作过程中感悟匠心;浙江象山县珠水溪村把禅茶文化融入主题党日,党员身着宋服体验宋代点茶技艺,极大增强了文化代入感。
民俗展演互动:对传统艺术进行改编,使其承载红色故事。湖北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创作红色小品《血战杨柳沟》,利用侗族大歌演绎长征历史,达成“文艺表演+党史教育”的双重效果。
2.科技赋能,扩大传播半径
借助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。比如开发“云游民俗”小程序,党员能够在线上参观虚拟民俗博物馆;通过直播展示龙灯制作、山歌对唱等场景,吸引年轻党员积极参与。
打造“民俗+竞赛”模式。开展知识竞答、手工艺评比等活动。江西会昌县举办“传承工匠精神”主题党日,党员制作灰水米粿并评选最佳作品,有效激发了党员的创新热情。
推动成果转化,释放长效价值
1.服务民生,强化党员担当
将民俗活动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。比如金华市组织党员绘制传统文化墙绘,以此美化社区;山西介休市开展“暖心好‘粥’到”活动,为孤寡老人送去传统美食,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关怀行动的并重。
助力乡村振兴。通过民俗市集推广非遗产品。云南景谷县威远镇在泼水节期间举办助农直播,党员带头销售香糯米、咖啡等特产,带动村集体增收超过8万元。
2.构建文化传承生态
培育“党员+传承人”队伍。广西龙胜县组建党员志愿讲解队传授侗族大歌,浙江晓关乡组织党员参与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,确保民俗技艺能够代代传承。
打造文旅融合品牌。例如贵州隆里乡将花脸龙舞与现代旅游相结合,推出“画花脸跳篝火晚会”等IP活动,2025年元宵“村晚”吸引超2.66亿人次关注,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